新華社信息上海電(記者劉丹 呂諾 周婷玉)2006年,香港特別行政區(qū)8所高校在內地20個省份招收1300多名學生,引來3萬多考生報名,部分地區(qū)的狀元考生趨之若鶩,甚至棄北大、清華赴港求學,引來眾多教育界人士的關注。
"港校熱"是中國高等教育經受全球化沖擊的"第一波",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教育面臨的國際競爭將越發(fā)明顯。如何應對教育全球化,是擺在中國高等院校面前的一大難題。
近日參加"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的中外校長紛紛就以上問題發(fā)表意見。
港校熱:中國高等教育遭遇全球化沖擊"第一波"
今年,內地考生報考港校的熱情甚至超過了北大、清華,"港校熱"頻頻打破內地名牌高校的"高招神話"。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和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均表示,未來幾年內,香港高校還將進一步擴大在內地的招生名額,目前,內地招生比例約占香港高校招生總數(shù)的10%,未來這個比例將上升至25%。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印杰在分析港校擴大國內招生名額的原因時表示,目前,香港地區(qū)生育高峰已過,應屆高中生總量相對減少,香港急需在全球招收優(yōu)秀生源補充其不足;香港高校慣有的"文重理輕"觀念造成人才失衡,在國內招收理科尖子生促進理科學科發(fā)展,彌補校內文理不平衡的現(xiàn)狀;近幾年,香港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為全球招收優(yōu)秀生源提供了充足的財力。
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表示,"港校熱"是中國高等教育經受全球化沖擊的第一波,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教育面臨的國際競爭將越發(fā)明顯。蔡達峰分析原因有三:一方面,發(fā)達國家高校將紛紛面臨本地優(yōu)質生源不足問題,全球基礎教育處于強勢地位的中國內地,顯然是全球招生的首選地;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學費越來越不成為制約學生選擇國外高校就讀的瓶頸,高中生可以在國際舞臺上選擇學習去向;此外,近幾年來,國內外高校合作辦學風氣盛行,港澳臺大學以及美、英等國高校在內地招生也非常普遍。
"相比國外高校,中國教育在軟硬件、文化、制度等方面均顯得先天不足。教育全球化,有可能導致國內人才流失。隨著教育全球化影響加深,學生的本土意識難免受到沖擊。"蔡達峰擔憂地說,"國內高中階段看重知識教育,文化教育、德育相對缺失,處于人格形成期的高中生過早踏出國門求學,根據(jù)教育誰、影響誰的原則,這些小留學生對國內傳統(tǒng)文化將產生疏離感,造成'教育軀殼化'。"
法國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校校長多米尼克·迪克斯隆教授則表示,教育全球化對所有國家都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它給予了各大學更廣闊的選擇空間,可從世界范圍選拔最適合自己學校培養(yǎng)的人才。生源的多樣性有利于學校的長期發(fā)展。
國際競爭下的"鯰魚效應"
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65.48%的高校學子認為香港高校要好于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因此,有的專家將香港高校視為洪水猛獸,但認為"走幾個狀元沒什么大不了"的大學領導也不在少數(shù)。
潛心研究教育問題的熊丙奇教授說,港校升溫以及國外招生熱無疑將產生"鯰魚效應","更多優(yōu)質高校參與招生競爭,受益的是學生。"("鯰魚效應",是指在運送沙丁魚的過程中,在魚槽中放一些鯰魚,讓沙丁魚緊張起來,增加群體活力,防止死亡。)
印杰分析,港校帶來的第一重"鯰魚效應"是,增強名校的競爭意識,反思我們的高校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深化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第二重"鯰魚效應"是,引入優(yōu)質教育資源,考生在"一考定終身"外多了一個全新的選擇;此外,境外大學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以及先進教學、管理、人才培養(yǎng)經驗,值得國內高校借鑒。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校長迪埃特·倫森表示,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同樣具有"鯰魚效應",中國內地學生的基礎知識扎實,香港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相對較強,生源的多樣性,將促進香港高校不同背景的人才競爭。
中國農業(yè)大學校長陳章良說:"壟斷的教育發(fā)展最慢,教育在競爭中發(fā)展最快。人才有國籍,科學無國界。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接受培養(yǎng),對人才的成長是有好處的。競爭能促使我們反思。我們應該有博大的胸懷。"
"通過港校升溫,我們應該反思國內高校現(xiàn)行單一的人才選拔、培養(yǎng)模式,與其害怕?lián)寖?yōu)質生源,不如多練內功,使自身水平在競爭中上升,否則整體水平不提高,關起門來保護自己,沒有出路。"印杰說。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何去何從?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研究所發(fā)布的《2006全球教育摘要》顯示:中國是世界上在國外上大學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中國大學留學生占全球總數(shù)的14%。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僅2004年度就多達11.47萬人。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說,內地現(xiàn)行的高招制度,不能完全考核一個學生的全面素質,惟分數(shù)論的考核,定會嚇跑一部分學生。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告訴記者,香港大學之所以能不斷吸引全球人才,是因為學校不拘一格降人才,學生選拔基本上采取高考+面試的形式,主要考查學生的英語能力、個人潛質、心理素質。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考試頻道聯(lián)合開展的一項有2767人參與的調查顯示:學生所看重的香港高校的優(yōu)勢中,更加全球化的有81.6%,畢業(yè)生求職時更有優(yōu)勢66.8%,學術氛圍更好50.9%,能給學生提供豐厚的獎學金46.1%,師資力量更雄厚44.4%。此外,調查顯示,如果同時被香港知名大學和內地頂尖高校錄取的話,71.2%的人更愿意選擇香港的大學。與此同時,有59.5%的人認為,與20年前相比,內地高校的競爭力正在下降。
瑞典皇家工學院校長安德斯·弗羅德施特洛姆指出:中國高考制度比較單一,"一考定終身"的招考制度將許多優(yōu)秀學生擋在了高校外,實在可惜。相對落后的招生方式,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中國大學在國際上的招生競爭力。安德斯·弗羅德施特洛姆說,在瑞典,招生制度有兩種:如果一個學生在高中平均成績達到特定標準,可免試入大學。如果沒有過線,他還可以參加全國統(tǒng)一考試。此外,如果一個考生超過25歲,同時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或者公益活動經歷,也可免試入瑞典大學。
蔡達峰指出,一直以來,多數(shù)內地大學都是政府代其選拔人才,長時間缺乏選拔鍛煉的高校,已經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而香港以及國外許多大學,已經形成了極為完善的自主招生制度,招生相對自主,相比之下,我國現(xiàn)有的招生制度顯得呆板而機械。
2006年4月起,復旦、上海交大兩所學校率先在國內試點,嘗試自主選拔錄取招生,高考分數(shù)第一次與選拔脫節(jié),雖然這次試點只面向上海地區(qū)招收近600名學生,卻點燃了大家對高招制度改革的希望。
"復旦、交大兩所大學一定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境外高校的招生挑戰(zhàn)。"蔡達峰說。但由于國內高等院校地理位置分布不均以及同一院校不同省市的招考名額多寡不均,加上自主招生帶來的過高成本等原因,自主招生制度目前尚不能在全國推廣,高考將依然成為國內高校招生的主要手段,"面試招生"目前還只是傳統(tǒng)高考招考制度的有益補充,不能一味照搬照抄。
蔡達峰說,加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是國內高校應對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一個重要選擇,只有這樣,學校才能認真考慮"我需要什么樣的學生""學校需要辦成何種特色",這是高校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所在。
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唐安國表示,在現(xiàn)行高等教育現(xiàn)狀下,加強中國國內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一個可行的方案是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相對較高的省份,試點推行高考"分層錄取"。分層錄取,即包括985高校在內的國內一流重點本科高校錄取,以學校自主招生為主,以高考考試為輔,配以適當面試招生;對于一般本科院?;蛞话闶袑俑咝#旧习锤呖挤謹?shù)來選拔人才,并逐步放開高校錄取的范圍,加大學生對高校的自主選擇權;對于高等職業(yè)院校、??圃盒6?,可主要依據(jù)平時高中成績,以及學生入學申請來選拔,基本達到不考試即可進專科院校。這樣一來最大的好處在于,不同檔次的學校各取所需,不僅保障名牌高校的特色辦學,增強競爭力,也能保障一般高校的生源質量,同時,??茖W校的非考試錄取,一定程度上將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
上一篇文章: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獲聯(lián)合國咨商地位
下一篇文章:我國高等院校規(guī)模、檔次別議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